兩個星期前, 回家鄉時, 從鎮上走回家約20分鐘的路程, 走著走著, 發現一所小學同學空置的祖居, 掛上了欲出賣的牌子, 突然間, 一股異樣的感覺涌上心頭, "這, 祖居能賣嗎?"
幾年前, 父親曾告訴過我, 母親欲在怡保的近郊, Klebang處買一座新的排屋, 當時馬上一口就回絕了, 最大的原因是, 我不同意, 祖居不能賣!!
這阿公一手打拼並建立起來的祖居, 存在著大夥, 親戚, 叔叔, 姑姑, 表兄弟姐妹們等等的集體記憶. 賣了, 就像是連同這集體記憶給賣了, 往後要到那去找回來? 每逢佳節, 遠方的親戚都會回到這兒來, 這是一個大夥都認同的交集點, 賣了, 要到哪去找? 長子的家? 堂哥的家? 抑或是新家? 都不是!! 賣了, 就表示散了, 也失去了聯絡. 以往, 就算失去了聯絡的方式者, 回到這裡來瞧瞧, 就可找到大夥, 若沒了, 就是散了!
可是, 面對當下逐漸老化的人口趨勢, 接下來的, 上一輩的父母親去世後, 該由誰去照顧這祖居呢? 這又將是另一個問題!
4 則留言:
好像 Big Fish 里头小镇的情景. 小地方的屋子不大值钱, 除非等钱用。
祖屋卖不卖, 总是充满矛盾
我的早就拆了, 根本轮不到我们说不. 为了发展, 让路了.
當下一代人覺得這祖屋不再裝載著他們的童年時..到那時就真的是沒有什麼價值了..
張貼留言